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校友分享.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校友分享.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January 14, 2012

篇12 《我的寻根之旅》 - 蔡行杰(2002 - 2006 )

 

蔡行杰   CHUA HUNG KEAT
image
 
 
说真的,五年的中学生涯便在忙碌中以光速度过了。
我的中学生涯还算充实,但也因为突然的毕业/失业而茫然了好一阵子。
原本打算先入读大学先修班,同时对国外深造的机会及奖助学金多加留意,给自己的后先修班生活铺路。
我不是认为国内大专不好,而是觉得在毕业后应该冲出槟城这弹丸小岛,到世界闯闯,开开眼界,丰富自己的人生!
在四年前的五月初,电脑荧幕上的“TAHNIAH”改写了我的一生。
 
 
 
 
我是 一名游子
image 
在还没有完全认知“游子”为何,我就成了一名游子。
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在你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之下,生活就硬给你套上一种模式,然后你就必须跟着这种模式走,一直走……
就像我在展开西征的时候一样。
五月初才收到通知,七月初就得南下首都的学院报到。
一年后的六月尾才刚结束大学先修班,八月尾就得启程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离大马有半个地球之遥的加拿大,编写我生命的新一章。
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奋斗课业,旅游,培养新嗜好,申请大学,朋友的聚散;疯狂的,安静的,愉快的,落寞的,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全都发生了。
大学时也一样。
2008年初秋才刚踏上这枫叶的国度,转眼间便已经是2011年夏末,即将进入我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年。
在枫叶的红还未渲染开来,雪花的白已把大地覆盖;当草木还在沐浴着春风,夏日的炎热已悄悄来袭。
春去秋来,一个学期接着另一个学期,一门学科接着另一门的学科;一个个脸孔由陌生变熟悉,再由熟悉变陌生。
真的,你不得不惊叹时间的速度及力量啊!
 
 
 
 
 
你是生活的主人
image
苹果公司前总裁贾博斯曾受邀在史丹福大学2005年度毕业典礼上致词,分享他人生中的三个故事 。
他说辞中的其中一句话让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我想我还不至于那么偏激。
然而,我却常常警惕自己今天将是十年后的记忆,所以我就以我希望在十年后有些什么样的大学回忆作为我现在生活的蓝本。
如果我希望自己在十年后有个丰盛的大学记忆,我们就得把握现在,好好地度过在大学里的每一天。
我想要有一个平衡且充实的大学生活,所以除了读书以外,我还参与了一个国际性的学生组织,开阔自己眼界和社交圈子的同时,也培养自己的软实力。
我也在假日里到处游走,好好放松心情。加拿大和美国的不少地方都可找到我的足迹呢!
我也觉得我们在大学里必须做些你不曾做过的事情,并为自己的所做的事情负责。
挑战自己的安全区域做些自己不曾做过或不曾想过自己会做的事情便是成长。
它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就算是再今天做到了把巴士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这件你不曾做过的小事,这也算成长吧。
而成长最好能不间断对吧?
所以说,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 我们在操控着我们十年后的回忆!
 
 
 
 
外国的月亮真的比较圆?
image
在我还未前来加拿大深造时,身边友人及亲友都给我递上窝心的祝福,其中不乏“留在马来西亚没有前途,能逗留在国外就尽管逗留在国外”之类善意的提醒。但马来西亚真的那么差吗?
或者换个角度说,国外真的有那么好吗?
种族主义及贪污并不是大马的专有名词。它们在国际政坛里都时有所闻。
加拿大贵为一个先进大国也并不是大家想象中完美,它也有它的社会问题及瑕疵。
反之,大马 也有它吸引人之处,而这些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在离乡背井后才会发现的!
龙应台曾发表一场名为《全球化了我在那里?》的演说。她在其演说当中与听众们分享了如何在全球化的洪流下为自己定位。
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引人省思的见解:国际化不是盲从外来文化。国际化是让自己与国际接轨,把自己的内涵输出去。
我觉得我在这里留学最大的益处是开了我的眼界。
走在温哥华的街上,你听到的有50% 是你听不懂的语言,其中包括日语,韩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甚至是印尼语等等。
而另一半你听得懂的语言也非常具有区域性,像东北/台湾华语,韩式/港式/日式/英式/法式英语等。
温哥华以及加拿大其他大城市的包容性是非常令人诧异的。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说世界是平的 – 因为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是平起平坐的,相偎相依的,没有谁比谁更强势。
好与不好也只不过是各花入各眼而已。
 
 
 
 
后记
为什么我说这是我的寻根之旅呢?我并没有回到我祖先的家乡,何来“寻根之旅”呢?我想所谓的“根”不应该只局限于自己的祖籍,而是“最根本的自己”。
生活不只是一种,而是上百种,甚至更多。
在一个反差极大的环境之下,一个人才比较容易看得出“最根本的自己”需要些什么,适合什么样的生活,然后活出“最根本的自己”。
最后,我想以以下几句话与所有读者共勉: 要学会尊重,但不要低头,尤其是自己对的事情;要锲而不舍,培养终生学习的精神,尤其是对我们不懂的 生活。
 
 
 
yleng结语:
小子行杰的稿终于来了!
他说旧年答应要做的事,不可以拖过新年。
否则会走衰运,对人生运程没有帮助。
这不是迷信,是一种有建设的信念,我接受,哈哈。
小子是我负责毕业刊历史中的第一个主席,所以感情特别好。
他在远远的北半球求学,我在南洋小岛教书 :)
距离似乎没有什么影响,我们常常相互问候惦挂。
隔着遥远天地,我们总有一搭没一搭地联系着。
我是他的爱情顾问,享受这角色,乐得很,哈哈。
这是一个自我鞭策很强的孩子,没什么要人担心挂虑的。
只是有点心痛他的早老症,小小年纪忧国忧民得像什么似的。
应有的朝气都不知道去了哪儿,难得看他糊涂过活。
勤劳自律、理性感性兼备、少年老成,完全符合社会要求。
这些之余,老师还希望他能善待自己,活得稍微自在。
在所有顾全大我的牺牲里,保有一点点合理的小我情怀。
当然,老师信任他能拿捏得好,他向来理智稳重。
在百忙中还给老师写稿,真的感激,真的感谢 :)
学弟们,好好读一读,必定有所领受 :)



Monday, May 16, 2011

篇11:《国油大学电器与电子工程系的点滴》- 江隽宏(2004-2008)

江隽宏
Kang Chun Hong 
 image

 
image
踏入大学校园正好已经两年的时间,刚步入这小社会时,还是个朦朦胧胧的小孩子。
当初接到奖学金电话通知时, 其实对这所学府只是略有所知,甚至也不曾到访。
 
 
 
image image
其实当时的自己有点遗憾没办法出国念书,但是也很庆幸拿到本地奖学金,至少父母亲不必为我的学费操心。 :D
还记得老爸还一直告诉我,“以后要读Master或博士时,可以出国啊”哈哈。
国油大学,位于霹雳州端诺区,距离怡保市中心大约30至45分钟的路程,属于霹雳郊外地带。
这所大学直属国家石油有限公司(PETRONAS),所以被列为私人学府。
 
 

image image
目前的大学校园原属理科大学,但于1997年,该公司受大马高教部邀请,接手该地段,并扩充校园及设立新学府。
直至今天为止,目前开办课程既有基础课程(工程系及科技系),
工程系荣誉学士(电器与电子,化学,石油,机械,土木),
石油地理研究荣誉学士 (Petroleum Geoscience),
资讯与管理荣誉学士(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
及资讯与科技荣誉学士(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据悉,接下来还会开办更多与科学研究有关的课程,包括精算学。
 
 
 
image
呆在这里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了一年的基础课程及第一学年,再过几天就会开始新的第二学年(Second Year),目前选修的科系是电器与电子工程系。
至于师质及设备方面,都令我很满意。据说,国油大学拥有全球只有三架的超微型显微镜,供石油研究使用。
除了众多国外毕业的本地教授之外,也不凡很多外国教授,目前遇到的教授大多拥有深厚的学历及实际经验。
上课最有趣的时候,还是听这些教授分享他们过往的实质经验,呵呵。:D
 
 
 
image 
每一次到了快放假的时候,教授们都会分发评估表格,不是评估我们的表现,而是由学生评估教授的教学表现及整个课程。
有些教授甚至也会和我们分享一些比较搞怪有趣的评语,别担心,永远也不会有人懂你写了些什么,因为评估表没要求填上名字。
 
 
 
image 
住宿方面,有分为旧宿舍及新宿舍。
旧宿舍指的是当初理科大学留下的宿舍,外观会比较残旧,但是整洁及宽敞度尚算满意,大部分都是两人一房制,少部分是一人一房。
新宿舍都是由国油大学建设,外观及内部设计较为新颖,不会过于单调,采取十二人一屋,两人一房制,但房租会较高。
至于室友的安排,别担心,都是自由选择,呵呵。



image
国油大学的行政制度尚算满意,本身有好几次电邮给大学的高级行政人员,回复电邮及处理事情的速度都令我很满意。
大学里的作风还算开放,非常注重学生的意见,大学行政也鲜少干涉学生的活动,也有很多各式各类的活动在进行。
 
 

image
其实在大学里选修电器与电子工程系的原因,多数是受到哥哥的影响,因为他也在新加坡选修同样的科系。
如果有人曾经告诉你,要选修你自己喜欢的科系,他一点也没错。
本身很庆幸自己还满喜欢目前修读的科系,电子世界里还有很多很深厚的知识,当自己了解了以前搞不懂的东西,会有种晃然一幕的感觉,哈哈。
这课程在国油大学所有的工程系里,算是大家公认最难的一科,平均累计积分是所有工程系里最低的一个。
 
 
image
不懂大家是否曾经和我有一样的想法,还没进大学时,总觉得大学生很轻松,可以时常玩乐。
上了大学后,发觉这想法一点也没错,只是读书和玩乐的时间是成正比。
众所周知,大学课业繁重,压力自然而然地跟着增加,读书是必要的,但是玩乐的时间觉得少不了。
大学生涯也是人生的重要一环,不要一味地把时间都花在书本上,只要时间分配得好,懂得分轻与重,我们能学习到的东西要比书本上的知识来得多。
 
 
 
image image
大学校园其实就像一个小社会,这里的学生除了有本地三大民族,也有许多外籍学生,以中东国家为主。
在校园里,除了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也必须具备亲善的态度及团队精神。



image image
在某些工程系的课程里,有时需要一整个团队来完成一项功课,团队里也可能包括了其他国籍与种族的伙伴,而我们必须学习的是有效的团队合作精神。
或许我们从小到大,都成长在和自己同样种族的空间里,但是当我们走出了那原有的圈子,我们必须懂得与其它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image image
对我而言,我喜欢在一个团队里工作。
记得上个学期有一个团队的功课,我的团长是一名埃及的学生,或许因为不习惯的关系,有一阵子没办法接受他身上,中东香水的味道。
但是,当我们五六个人合作了一段时间后,开始习惯了,话题也聊得很开。
如果你是一名工程系学生,你必须具备在团队里工作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批评自己工作队友或抗拒合作。
当我们真正的进入社会的工作环境,又很多时候需要沟通来完成工作,一个人的力量绝对没办法有效的处理事情。
 
 
 
image
 image image
一个人的主动性及自主性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其他人必须告诉你。
当你成为了大学生,思考方式也必须随着成熟度而增加,不要再依赖其他人,因为大家都是大忙人,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应酬你。
如果课业上遇到任何问题,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者寻求助教及教授的帮忙,如果直接把那问题从头脑里去掉,问题只会越滚越大。



image image
其实我也不懂应该和大家分享些什么,只是把脑袋里想到的东西都写下去,因为这篇稿欠了一段时间,是时候还债了。=P
 
 
 
image
以上就是我在国油大学里生活的点滴了。
有疑问的话,写下留言吧。
祝大家前程似锦,让青春奔腾而去吧:D
 
最后,这是隽宏很有心思设想,特别提到要放上来的,可供学第们参考参考。

 
yleng结语:
这一期,我们看到国油大学的天空,感谢隽宏给我们作了介绍与概括。
隽宏是他那年毕业刊的其中一位财政,任期间给了我很多协助,合作愉快的。
他给我的感觉是笃定和缓的,做事认真,很有打拼的精神。
虽然他读中二时就教他,可是真正认识他,是从阅读他的部落格开始。
别看他读工程系的,就以为他偏于理性,其实他的内心充满感情,还细腻的。
等成绩期间,常来学校找我聊聊。说是聊,其实就是安静坐耐心听,呵呵。
还有还有,“呵呵”是他爱说的,呵呵。就是这呵呵给人笃定和缓之感吧。
上了大学,感觉他更沉稳,也感觉他很投入大学生活。分享他的喜悦了。
这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很有要求,他会对自己的不够好而不开心。
他知道他在意什么要什么,然后苦拼,终究到达他的目标才罢休。
在钟灵时发现他小学是读公民二校的,很有他乡遇故知之感。
每一次放长假回家,他都jio喝茶去,因忙不成行的多,但还是感激。
这一期他写的,大学学术与生活方面都有提到,我想对学弟们很有帮助。
他在文章尾段写下有什么问题就留言,我觉得还有更好的方法。
哪位学弟有兴趣到国油大学上课的,去面子书跟他交朋友吧。
或者干脆去读一读他的部落格,也好趁机逼他重新提笔。
给他些压力,他才不会丢了写作的笔,荒废部落领土,呵呵。
祝福他,在国油大学天空下与青春一同奔腾而去!呵呵。



Thursday, May 5, 2011

篇10:Life In The Jungle / 《丛林生活手记》- 金兆炜(2005-2009)

image
Zhao Wei and friends.


Life In The Jungle
Hi, readers. I’m Kim Zhao Wei, graduate from clhs year 2009.
Dear Puan Hong wanted me to be a storyteller here about my life in matriculation.
Frankly, my angmo not that good and I ain’t a great storyteller too.
Haha, so hope u all understand on what I’m trying to say^^
Well, it all started with my decision to whether pursue whether in diploma, matriculation and form six.
At first, I am really confused and lost.
That time, I didn’t know what was best for me and all I could do is by taking advice from different people.
At last, decided to go to matriculation.
Since it took the least time and I could eventually continue with my architecture course which I aimed for since form 5.
From what I had counted, including three one week sem breaks and also celebration holidays.
From twelve months, the course was reduced to nearly ten months only! Imagine, ten months of torture (at first to me) and I can pursue to university.
How nice…
On may bla bla, received letter from matriculation college of Perak and so I departed from Penang for registration.
In my first sight, the place was OMFG. Super ‘san ba’ jungle to me.
The right side was rubber tree estate and the left side was palm oil tree estate.
Well, I think you can start imagine how ‘ulu’ it was.
The college campus was situated at a hill and there were five dorms.
Three for girls and two for boys. After registration, there was a orientation for all the newbie like us.
So the thing went on for one week and we get to know new friends for all over the country even from Sarawak.
Most important, there were A LOT of MALAYS, which I never encountered before.
There were certain things I needed to adapt to.
First, the food which were sometime too salty, too lemak, too oily, too sweet and we had to endure it.
Second, communication.
Well, for CLHS students, we must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ose Malays a bit.
Some of them are quite nice and kind to befriend with but there were also some hooligans there.
So do try not to get mix up with them.
There will be a lot of ‘songs’ for you all to listen, especially during the first week and also their rayas.
Next, the life there, I mean life in a jungle.
There will be wi-fi but the line do sucks with all kind of blockings that you will find it absurd.
What u can do there was sports, study, mix friends and had activities.
I ensure that your time will be very packed though you can’t imagine that if you’re not there.
Lastly, the lecturers.
Some lecturers were very dedicated and some in the other way round. So, mostly is the same thing.
Depend on yourself more than depend on lecturers.
Actually, beside study, there were indeed lots of activities and events that we can participate.
For example, all the Chinese students worked together to held lantern festival, duan1wu3jie2 (day we eat bak zhang),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 dong zhi (day we eat tang yuan) and also some exhibition about our Chinese tradition.
There were students carnival, trips and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too.
Do get active there and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There was also a organization so called JPP (Jawatankuasa Perwakilan Pelajar).
Well, it was like student representative in university but the power was less in comparison.
I participated in the votes and get a place in the committee as a secretary.
I did aim for the highest before but due to my poor malay speaking, I rather not take the risk.
Haha. It was a great experience being one of the committees.
You can actually participate in many trips to different matriculation colleges and also get to know people from other matriculation.
I enjoyed being one of them but to be honest, there was nothing to learn if you were an active person in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secondary school.
Somehow, you will find Malays love meetings and we Chinese loathe meetings.
They can drag the meetings for few hours which was undeniably boring!
Well, it was also an experience which was good to earn.
What was the most memorable things there?
Friends, of course.
Now we can go cuti cuti Malaysia to all over the country with guides.
Haha.
How nice. For those who get matriculation offers, don’t waste it (if you don’t consider to study overseas)




image
class photo





image 
fun time with friends





image 
trip sem break





image
outing




image
trips jpp                                                                                                                   
                                                                                                                                   random snap at uMT
image







image 
last day hooray




《丛林生活手记
再来个华语的感想吧!
在那里生活了一年左右。
感觉上不像一年,太快了。
对自己说:我竟然能在森林里活了一年,太不可思议了。
在那里,认识了不少朋友,就是这些朋友让我在那儿不孤单,不单调。
想想,一个人在森林,你会闷到发慌,但如果认识了周围的人,并参在一起,那就不同了。
认识了各州的朋友,霹雳,吉打,彭亨,柔佛,沙巴,沙拉越,马六甲,森美兰,吉隆坡,吉兰丹……数不尽。
能听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笑话,不同的生活但大家都能一起笑,一起玩,一起读书,一起运动,一起闹,一起旷课(不被鼓励),很多疯狂的事都在那儿做尽了。
哈哈。
好怀念那时的日子。
老实说,我怀念的不是那个地方,而是人。
学会更宽容,更自立,更成熟。我
觉得我自己变得更不同了。
看的人事物多了,自然的变得更懂世道,懂得如何坦然面对挑战。
初次接触友族同胞,以前总觉得他们很落后,很‘拉拉’。但其实他们不是想象中那么差。
有些还挺有善的,帮了我不少。
在那儿,未免会遇到很多‘宗教’问题。
裤子要长的,不可太暴露,女子不可唱歌,什么pattern都有。
所以,不用见怪,以平常心面对它,不用太在意。
反正入乡随俗嘛。
最后,我想对我别离的朋友说声谢谢。
那些即将踏入的,希望你们能尽情地享受。
真的,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并且‘护送’你上大学。何乐而不为呢?
人家说,matrik容易;人家说,matrik无聊;人家说,matrik不够格……
那你最好肯定那人家是否有经历过,是否有品尝过。
说真的,当我在面试时,遇到不少stpm毕业的哥哥,姐姐,他们都是羡慕我们能那么早上degree。
我觉得,我们因该以最短的时间争取进入大学,那matrik是个非常好的途径!
时间有限,它不像AC能来回,而是DC只能向前走,不会后退。
这一趟,我满载而归。
虽没浩浩荡荡地出发去,因为起初都不怎么向往那儿,但我却能浩浩荡荡地回来。
是因为,我把不同的朋友,带进我的生活中,让我变得更充实!
 
 
 

image
Friendship Forever!

yleng 结语:
时间过得很快,尤其回顾的时候,更感觉来不及想些什么,昨天已经很遥远了。
从唤他Wei Wei,到阿Wei,到Lengzai,今天他已是个翩翩美少年了。
Wei 叫我做Lenglui,他的妈妈我的好友不让,说对我不尊敬,不尊重。=)
想想也觉得奇怪,什么时候我从慧玲阿姨变成了Lenglui?真的没察觉。
也许因为向来都太好谈了,自然得就像呼吸,根本不需要记得怎么开始。
在丛林生活了一阵子,内心接受锤炼,人更为成熟了,这是好事。
他从小就安静沉稳,做事按部就班,很少让大人操心,妈妈可以放心。=)
成绩出了,往好的方面看吧。前途本来就一片亮丽,肯定大有作为。
要他写稿,他的手脚也快,一毕业空下来就动笔,并且是最特别的,双语的。
谢谢他跟学弟们分享了在丛林里生活的经验,这是很有意义的。
也谢谢他每一次从丛林回来,总会联络我,给我问候说话,心很暖的。
他的表达也是沉静安稳的,他不会说很多话,可是他会耐心坚持自己要做的。
他曾经是毕业刊其中一位主席,经一段时间后,我摸索出跟他合作的方式。
他画画,弹琴,游泳,文质彬彬,是少女杀手,所到之处,倒追的蝴蝶很多,哈哈哈。
这是一直以来他的同学都有告诉我的,也是我对他所了解的,绝对可信。
当然,慧玲阿姨更欣赏他的,是他富有上进心,做事沉稳的性格。=)
Wei Wei 阿Wei Lengzai,我们还会是好谈的“朋友”的,一直下去都会。
也许你正为着成绩不开心,也许你正对未能达到自己定下的目标懊恼着。
我只知道你尽力了,而且非常非常用心地拼过了,我真的知道。
抬头看看蓝天,那种宽广会帮助我们想开,然后你会发现分数不是什么。
千万别让自己沦落为kia su 的一群,那样,学习就全然无意义了。
祝福你,Wei Wei 阿Wei Lengzai,你的前路必定是美好的,相信我!=)
这么多照片中,我最喜欢很多贝壳堆一起的那张,很可爱很温馨。:)



Friday, April 8, 2011

篇9:《曾经,我身在钟灵》- 范衍成(2004-2008)

 image 


http://hummerthehum.blogspot.com/



 


 “天灵灵, 地灵灵 , 我身在钟灵。”


现在回想起来, 进入钟灵就好像昨天的事一般。


这样的开头有些老土,但请别介意。 


当时的我,背起白色蓝条纹的书包,抬头望着蓝天,低头看着绿绿的草地。


听起来那么写意,但那时的我,却真正的只是在担心着每天的功课。
满脑子想着待会要上什么节,不停算着还有几天才有体育节。 


学弟们, 你们也有类似经验吧?还有与同学之间的吵架、误会,一直到彼此的感情更加地牢固的体验。


还有,第一天踏入课堂时的不满、七嘴八舌讨论娱乐八卦的种种过程......


虽然画面褪了色,但就是那份“致命情感”,到现在,还能让我真正坐下来慢慢地回味。





或许,你们会懊恼着从前的你如果能更加地珍惜,现在值得收藏的画面就会多一些, 生动一些。但朋友们,这不就是青春吗?


别让后悔懊恼继续地溃散在你回忆的每个角落。


回忆本来就不可以把真实与生动划上等号。


回忆就让它平平淡淡的,那也是一种美。


或许现在的你, 一如当时的我,还摸索着各自通往梦想的路。


到了中五,我的梦想还未形成。可能是自卑的作祟,连自己要的是什么都不敢向这世界呐喊出来。


小时候以梦想为题的作文,我都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


自欺欺人地以为通达梦想的道路早就为我而铺设, 只要自己不用想太多就能够了。


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我上了中六。


看着自己熟悉的朋友一一地离自己而去,往各别的学院继续地升学,心情落寞。


一心想着赶快离开这校园。学弟们,你们也有过这样的心情吗? 我就是这样错误的想法,所以就这样随随便便地过了。





虽然最后我为考到的成绩不怎么觉得理想,但中六生活的确让我得整个想法更加成熟了。


在这段时间里,我经历渐多,从而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确定自己要往的方向是哪儿了。


我想,这就足够了。


如今, 已离开了钟灵。 再熟悉不过的走廊也只能成为口中的名词,才后悔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走过。





所幸我对母校的回忆仍是丰盛的,脑里不断重播着我没有认真体会过的校园场景。


那草场上泥土微湿的味道,水从沟渠流过的声音,课堂上桌椅被推动在地上发出摩擦的声音……


离开校园至今,它们在我脑海里从来没中断过重播。


可能现在仍在校园里生活着的你,会觉得我把回忆美化了。


但是,学弟们,请相信我,你真的需要历经岁月的洗礼, 才能体会我的体会。


也许,就是你离开了的那一天,你会懂了我所说的。





最后,我想分享自己的思考。


学弟们,可能努力了但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成果,我们会害怕别人就因此不肯定你我们。


这是人之常情。 学弟们,学着坚持吧,成功的路可能我们走得不太顺利。


但如果我们坚持用心地走,我想,我们最后还是会当上那个我们想当上的那个我们。


现在的我,还在这条奋斗的路上慢慢走着。


起跑后,就绝不撤退。


曾经,我跟你现在一样,身在钟灵。





imageimage





yleng:


STPM放榜后,第一学期假期中的一天,我让孩子们回校处理学生资料。


在编辑室门口遇上衍成,他回来办理一些事务,我们谈了一阵子。。


我转身离开前,他有点害臊地说:老师,我有时常上你的部落格的。


我才猛然记起,好久以前他已经出现在我部落格“跟随者”栏目里了。


因为忙碌,渐渐忽略的人事物还满多的,抱歉抱歉,不好意思哦。


写来的这篇稿,乍读是告白,可是多看几回,不难发现更像写给学弟们的一封信。


里面有很多对母校的留恋,也有劝告,要学弟们好好珍惜还在校园里的时光。


他不通知我,让稿寄来静悄悄留在信箱,后来我更发现注明不必刊登他名字的信息。


正统教育里,制度规定我们以分数与奖项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统一管道。


在各科目考试方面、课外活动表现上没有白纸黑字印证的孩子,难免自觉平凡。


衍成是不是也因这种心态,所以没自信要发表自己用心一字一句写好的文章呢?


老师不是这样看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瞧你文章虽轻描淡写的,但字里行间流露感性。


社会是一个更严峻的考场,考卷、分数是隐形的,人们用我们的生活态度来评定我们。


曾经身在钟灵,但愿记得母校所给与的一切教诲与栽培,离开后,在生活中努力实践。


一日为钟灵人,一世为钟灵人,为校争光,更在对于社会的建设与奉献,更在于积极生活。


“天灵灵,地灵灵,我身在钟灵。”上有蔚蓝天空,下有青绿大地,就用这句与学弟共勉。:)



Tuesday, April 5, 2011

篇8:《两个四月之间》- 陈律见(2005-2009)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2010年,四月
 
image
中学毕业后,人就像个风筝。

苍穹那么大,那么宽,哪儿都可能是风筝落下的地方。

我是幸运的。

风筝的提线一直都在我手中。

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有别于一般人的Foundation大学先修班。

开始了Foundation的那一刻起,就可说是断定了未来的几年都得在同一个地方度过了吧。

毕竟Foundation的选择真的不多。

除非你真的确定你未来的方向,否则还是选择A level还什么的吧。

人生是无数个选择所组成的。
别人的话听一听,笑一笑就好。

自己选择的路,趴着也得走完。

热爱的事一定要坚持。

翌日,我已是亚洲医药与科技大学的学生之一。
 
 
 
凡事不只有两面,“绝对”这两个字只供参考。
黑白之间还有很大的灰色地带。
做得再多的调查,你若不身处其中,一切都也只是一连串的文字和数字。
曾以为出国读书才是王道……
曾以为那偏僻的地方自己还能有多快活……
曾以为那是个友族朋友居多的地方……
曾以为就要“与世隔绝”……
曾以为不会发生的都不会发生……
你不懂的是就在下一秒,自己可能就要推翻以上的一切。
LIVE at the moment.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无数个生日会,无数个创意“蛋糕”。
 
 
 
image image
〈Newcasting〉 英文年中作业边作乐。
 
 
 
image image
2010年终,请假与指印Fingerprints合唱团远赴香港比赛。
 
 
 
 
image
                                                                  室友
出外读书总有很多的事要宽容和习惯。
习惯一个人,习惯两个人,习惯一群人。
习惯我说,习惯她说,习惯他们说。
眼见的不是事实,听见的可以是谣言,重要的是你坚信的是什么。
往往最多的事是从你最意想不到人身上学到的。
别把自己的门给关上。
每个人身上总有些值得你学习或反省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精彩故事。
这一年的课程必定会被安排与另三位室友同房,当然之后你可以选择室友。
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绝对是必上的一课,无论你身处何处。
                                                     





 
 
 
就如Miss yeoh说的,生活是一种态度。
说实在的,你去哪儿读书都一样。
那都只是一张文凭。
重要的是学习态度。
对,文凭可以当饭吃。
可是Bill Gates好像没毕业耶?
 
 
image image
Nerd Day
 
 
 
image image
Shake Up Christmas Party



imageimage
新年放 孔明灯,在外乡吃团圆饭
 
 
 
image image
每次Term break必定去狂欢!



2011 四月
 
两个四月之间。
如果问我说最不后悔的决定是什么。
这是我的答案。
那些人,那些事,
那场流星雨,那道黑夜彩虹,
那片七彩的天空,我会一一记住。
对你而言,它可能是遥远的一片天,
对我而言,它曾是我头上唯一的一片天。
或许它还是…… =)
 
 
image
 
yleng结语:
真正认识阿LEK,是第69届毕业生录制自创毕业歌曲的时候。
他不是筹委,却跟一部分毕业刊孩子很熟,所以常听闻他的消息。
我从自己的观察中,觉得他是性格型、才华型的孩子。
有张孩子气的脸,喜欢木吉他,喜欢摄影,喜欢电影。
要他写稿,他要写英文的,我不让。他试探地争取,我还是不让。哈哈。
因为知道他其实可以用中文表达自己的,看,幸好我坚持。
我喜欢他写的这句话:自己选择的路,趴着也得走完。
他会是个出色的专业者,也会是个出色的休闲高手。
他说白天会对工作全力以赴,下班了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们有同一个梦想,开一间休闲咖啡馆,有音乐有文化的那种。
让所有志趣相投的人有个人文空间,激荡碰撞彼此相近的能量。
LEK JIAN 我们相约开在两隔壁,或干脆合资吧,一定很好玩,哈哈。
他有读书的梦,创业的梦。梦想因人伟大,而人,因梦想而美丽。
亚洲医药与科技大学的天空,映着他的理想,一同亮丽了。:)